2005-11-22
英雄教育-文學與拳擊的友誼
英雄教育-原片名NAPOLA,指的是當年希特勒所創立的一所軍事寄宿學校。為希特勒培養未來征服世界的領導接班人的專門學校。也是當時青少年認為是一群菁英所組成的學校,而以能成為當中的一份子為傲。
1942年的德國正是希特勒納粹軍國主義最盛行的一段時間,男主角菲德烈生長於一個工人勞動家庭,因熱愛拳擊而受到NAPOLA教官的賞識而推薦進入學校就讀。為了進入學校,他不顧家人的反對,甚至於偽造父親的入學同意簽名。就只為了能進入夢想中的學校,成為菁英中的一份子。將自己奉獻給祖國與領袖。那種毅然決然的態度與神情,與片尾雖是被逐出學校,但臉上所露出的堅毅表情是相同的,只是一個是充滿熱血與理想,一個卻是認清現實真相與自我覺醒的青年。
另一個主角是生長在父親已是一省之長的軍人家庭,高官之子艾柏特,他是一位熱愛文學的青年,但因父親的期待,被送入這所軍事學校。但艾柏特身上的文人特質,悲天憫人的情懷,卻與這環境格格不入。在學校中,愛文學的艾柏特成為菲德烈覺醒的火苗。一場拳擊賽讓艾柏特對菲德烈提出質疑,一場暗夜森林的追捕逃犯,讓艾柏特勇敢的面對自己心中的疑惑與提出譴責,是艾柏特的覺醒。而兩人的情誼與艾柏特的犧牲,成了菲德烈覺醒的關鍵。兩個元素在劇中交互纏繞。
看了一些其他影評的評論,多著重在納粹主義的軍事化教育,與人性的扭曲觀點上。這些觀點其實在片中或相關的影片中,是顯而易見並有很多的討論。因此我希望跳脫這一部份,來看這一部電影,或許會有新的感受吧!
英雄教育....是教育英雄呢?還是英雄式的教育?
其實在片中Siegfried這一角色給了我們省思,原本因為尿床問題受盡屈辱的Siegfried,在因為害怕再被學長舉發,而又害怕無法滿足學長勒索的心理因素下,竟然捨身撲向手榴彈而救了大家,並被英雄般的歌頌。這自殺式的犧牲,與艾柏特的覺醒自殺卻無法得到認同,有如天淵地差的不同,是值得我們深思的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